11月3日的例行记者会上,一则关于中美经贸的提问再次引发关注——法新社记者直接抛出了美国财长贝森特的最新言论:如果中国继续阻碍稀土出口,美国可能会对华加征关税。面对这一“威胁式”表态,发言人毛宁的回应简洁却掷地有声。

毛宁首先明确重申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立场:“中方主管部门已经多次阐明过相关政策”——言下之意,这一政策的合理性和合法性早有清晰说明,不是“突然之举”,更不是“针对谁”。紧她把话题拉回了更关键的方向:“中美经贸团队吉隆坡磋商的成果充分说明,对话和合作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,威胁和施压无助于问题的解决。”

这句话里藏着两个重要信息:其一,就在不久前的吉隆坡,双方刚通过对话取得了共识——既然坐下来谈能有结果,为什么要退回到“威胁”的老路上?其二,“施压没用”不是空话,过去几年的经贸摩擦已经证明,关税大棒砸下去,受伤的从来都是两边的企业和消费者。

消息一出,不少网友的讨论立刻跟上了节奏:有人翻出之前美国拿稀土说事的旧闻,调侃“这戏码演了一遍又一遍,能不能换个新台词?”;有人更关注实际影响,“吉隆坡刚谈完,不会又起波澜吧?”;也有理性的声音提醒,“中国的管制是符合WTO规则的,美国拿这个施压,本身就站不住脚”。

其实比“威胁”更值得关注的,是中方回应里反复强调的“落实共识”——毛宁特别提到,当务之急是“认真落实两国元首釜山会晤达成的重要共识”。要知道,釜山会晤的核心就是“稳中美关系”,而经贸合作正是其中的压舱石。从吉隆坡磋商到釜山共识,再到这次的回应,中方的态度一直很明确:要解决问题,得坐下来谈;要稳合作,得讲诚信。

说到底,中美经贸关系从来不是“零和游戏”,更不是“谁压过谁”的角力场。就像网友说的,“威胁加关税能解决稀土问题吗?不能,反而会把好不容易缓和的氛围又搞僵”。而中方这次的回应,与其说是反驳,不如说是再一次把“对话”的大门敞开——毕竟,不管是稀土问题还是其他分歧,只有相向而行、坦诚沟通,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。

如今的中美经贸,需要的不是“威胁的声音”,而是“落实的行动”。从吉隆坡到釜山,再到今天的回应,每一步都在指向同一个方向:合作才能共赢,对话才有未来。这或许就是这场“回应”背后,最值得琢磨的深意。

中方回应美财长再威胁对华加征关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