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有个演员粉丝找我吐苦水,说她一天之内举报了18个直播间——原因特窝火:这些直播间里的“主播”,长着偶像的脸、说着偶像的声音,甚至连笑起来的弧度都一模一样,却在卖着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保健品,更夸张的是,同一个“分身”居然同时出现在四个直播间里,活像支“克隆人大军”。

这可不是“个案”,是正在蔓延的“乱象”。前两个月,奥运冠军全红婵、孙颖莎的声音被AI克隆,用来卖土鸡蛋;张文宏医生的形象被仿冒,穿着白大褂“推荐”蛋白棒——原本该用来“技术向善”的AI,怎么就成了直播间里的“人工具”?

作为曾经的电视台编导,我太懂“真实感”对直播的重要性。直播带货能火遍全国,靠的就是“隔着屏幕像跟朋友唠嗑”的亲近感,可现在倒好,连“朋友”都是AI拼出来的,这哪是“亲近”,分明是“算计”!更气人的是,粉丝举报得再勤,也架不住“打地鼠”——关了一个直播间,过两天又冒出来十个,侵权的成本低得像“捡颗糖”,维权的路却长得像“爬山坡”。

好在最近有了“硬规矩”:今年9月起施行的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》,要求所有代表本人观点的文本、音频、视频必须“显式打标”;中央网信办的“清朗·整治AI技术滥用”专项行动,也在逼着平台“压实责任”——比如对直播间“主播”做“真人核验”,给AI内容加“隐形水印”。但作为新闻网站编辑,我得说句实在话:监管再严,也赶不上AI技术“更新的脚步”——你今天封了“换脸克隆”,明天可能就出“声纹+动作双克隆”,总不能让监管“追着技术跑”。

要挡住“克隆人大军”,得三方一起“使劲”:第一是法律要“长牙”——不能只“标识”,得对“克隆人侵权”重罚,让不法分子“不敢碰”;第二是平台要“守门”——别光靠用户举报,得用技术反制技术,比如开发“AI克隆检测工具”,一旦发现“假主播”直接下架;第三是用户要“醒神”——别听着“家人们”就上头,别看着“明星同款”就下单,直播带货的“真实感”是“演”出来的,“货比三家”的老理儿才是“真”的。

昨天刷到条网友评论:“以前怕买着假货,现在怕连主播都是假的。”这话扎心,但也点出了核心——AI技术本身没对错,错的是“用它人”的人。直播带货的本质是“信任”,要是连“人”都不可信了,这门生意还能做多久?

我想起当年做电视台专题时,有个主播跟我说:“我跟粉丝的关系,就像楼下卖菜的阿姨,得实在。”可现在倒好,“阿姨”都是AI克隆的,卖的不是“菜”,是“套路”。这哪是“直播”,分明是“诈”!

作为新闻人,我更希望看到的是:AI能帮主播“省力气”——比如自动整理产品参数、统计粉丝问题,而不是用来“克隆人”人。技术向善的路上,总不能让“歪门邪道”跑在前面——法律的剑、平台的盾、用户的眼,三方一起用力,才能把“克隆人大军”挡在直播间外。毕竟,直播带货的根儿是“信任”,要是连“人”都假了,这门生意还能走多远?

说到底,AI是工具,不是“人的幌子”。我们要的是“技术帮人”,不是“技术坑人”——监管把好“规则关”、平台守住“入口关”、用户擦亮“识别关”,才能让“克隆人大军”彻底消失在直播间里。毕竟,只有“真”的主播、“实”的产品,才能让直播带货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
直播间如何抵挡“克隆人大军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