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翻经济新闻,总能想起当年那句“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”的比方。这两年全球经济跟踩了“”似的,一会儿贸易壁垒“挡路”,一会儿“脱钩断链”的杂音“扰局”,可咱这汪“大海”非但没被掀翻,反而浪头越稳,到底藏着啥“抗造密码”?
先看最实在的“硬骨头”——前三季度GDP干到101.5万亿,同比涨5.2%。别觉得这数“不惊艳”,咱是14亿人的超大体量经济体,每1个百分点的增长,都抵得上一个中等国家全年的GDP。就像十万吨级航母遇台风,再大的浪也晃不动——这是“体量大”的韧性。
再看“家底厚”。咱有全球最完整的产业体系,从螺丝钉到高铁、从芯片到新能源汽车,全链条都能“自己玩得转”;还有14亿人的消费市场,今年“双11”预售,进口母婴用品订单直接涨了三成——楼下便利店的进口零食、小区里的新能源充电桩,哪样不是“市场大”的注脚?
更关键的是“门开得大”。下礼拜第八届进博会要在上海开了,这是全球独一份的“进口主题展会”——别人办展想“卖东西”,咱偏要“买东西”,把全世界的好货请进来。去年进博会成交额735亿美元,今年还有不少“全球首秀”产品——这不是“冤大头”,是咱用开放喊的话:“跟中国玩,有钱一起赚”。
其实最暖的是“老百姓的体感”。楼下快递小哥说“每天派件多两成”,隔壁开工厂的王哥说“今年出口新能源零件占了一半”,连跳广场舞的阿姨都知道“进博会能买便宜进口奶粉”——这些日常的“小热闹”,才是“大海”的真面目:不是惊涛骇浪的“壮观”,是细水长流的“稳当”。
有人问“跟中国打交道靠谱吗?”去年有个德国汽配商犹豫半年来建厂,今年上半年产值直接翻番——不是他运气好,是咱这“大海”能容下每一条“小鱼”。就像进博会的口号,“新时代共享未来”——你把船开进来,咱就给你留锚位;你愿意划桨,咱就带你看更宽的海。
说到底,中国经济的“大海底气”,从来不是喊出来的:是14亿人“撸起袖子干”攒的家底,是“开门迎客”的格局,是“风吹浪打不动摇”的韧性。下周进博会要开了,去上海看看那些挤在展位前谈生意的老外、摆满全球好货的货架——这就是最直白的答案:
中国经济还是那汪能扛事的“大海”,跟咱同行,就是跟机遇同行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