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早从重庆观音桥地铁站出来,风裹着雾都的寒气往领子里钻,抬眼就看见巷口的羊肉汤馆飘着白汽,排着的长队都快拐到转角了——哦,原来是立冬到了。朋友圈里早被“立冬仪式感”刷屏,饺子、羊肉汤、热红薯这三样儿,像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暗号,把街头的冷意都焐得软乎乎的。
先说饺子,老辈人总念叨“立冬吃饺,招财进宝”,其实哪是图招财?是图个热乎劲儿。东北的酸菜猪肉馅酸得透亮,咬开能爆汁;山东的白菜豆腐馅清得鲜,带着地里的嫩味儿;我们重庆这边爱加把剁椒,香菇猪肉馅裹着辣香,连蘸料都要浇两勺油辣子。昨天采访的东北姑娘小宋,跟室友在出租屋包饺子,擀皮的手冻得发红,还举着刚包好的饺子笑:“这味儿一出来,就像我妈在老家炕头喊我‘快趁热吃’”——原来饺子包的不是馅,是远在千里的牵挂。
再说说羊肉汤,这可是立冬的“硬核暖身宝”。中医说“冬吃羊肉赛人参”,其实哪是补啥名贵东西?是那口热汤下肚的踏实。北方的清炖羊肉汤,就加姜片煮得奶白,撒把葱花就鲜得掉眉毛;我们重庆人爱做红烧的,桂皮八角焖得羊肉软糯,配碗白米饭能扒两大碗;洛阳的王大叔跟我讲,他们那边清晨的汤馆才叫“灵魂唤醒处”:师傅用滚烫的羊骨汤反复浇在羊肉片上,激出香味,加勺辣椒油,就着刚烤的烧饼,吸溜一口,“连头发丝儿都暖透了”。二十多年的惯,哪是说改就改?是刻在心里的“老味道”。
热红薯,这玩意儿像冬日的“移动暖手宝”。昨天下班路过小学门口,见个小朋友举着红薯啃得腮帮子鼓,妈妈在旁边擦他嘴角的糖稀,笑着说:“我小时候也这么吃,现在轮到你了”。以前物资紧的时候,街头的烤红薯摊是最实惠的“暖身餐”,五毛钱一个,能暖手半小时;现在条件有人用空气炸锅加芝士,有人烤红薯夹红糖,但大家最怀念的,还是小时候那股焦香——外皮烤得黢黑,捏着发软,剥开来金黄的肉冒着烟,咬一口甜得粘手指,连风都变温柔了。
有人说“立冬吃什么不重要”,可我觉得重要得很。饺子的团圆、羊肉汤的醇厚、红薯的香甜,哪是吃食物?是中国人刻在骨血里的浪漫——用最普通的食材,把冬天的冷,变成心里的暖。今天你家的餐桌上,摆上这“三件套”了吗?不管吃啥,愿你碗里有热乎饭,身边有暖心人,把这个冬天,过得热气腾腾的。
